close

未命名_頁面_1.jpg 

哈, 這期GQ真是太好看啦!

你知道這種雜誌的品質就跟normal distribution curve一樣

多數時候是廣告和內容都不差, 少數時候會是內容跟廣告都不好看或都好看.  

這期就是極少數圖文並茂而且又有深度的一期.

未命名_頁面_2.jpg

像本期封面的GQ的年度風雲人物Jon Hamm專訪

(長紅電視劇mad men的男主角), 就是我愛看的.

另外還有許多內容我還沒看完, 但都會想坐下來仔細閱讀.

 

今天介紹一篇比較硬的專欄-

是英國文化, 傳播暨創業產業大臣(部長)Ed Vaizey所寫的.

雖然說是較硬, 但比起報紙那依然算是軟性文章. 而且會讓我對台灣有些聯想.

 

這篇文章起頭是Ed Vaizey對自己的背景回顧, 以及如何是個不稱頭的流行大臣.

簡而言之, 如同大部分男人, 他並不是一個一直對fashion有濃厚興趣的人.

雖然因為在高中升大學期間有在藝廊工作, 為了光鮮亮麗的仕紳,

他到了有名的跳蚤市場選了一些好料, 但在上大學期間,

他又成了一般大學生- 衣著不整, 直到考過律師特考.

這時他買了生平第一套名師Tim Everest的西裝.

在成家立業後他又回歸樸實成了mark and spencer的常客.

 

接著文章轉到正題- 為什麼英國流行服飾產業在全世界名列前矛,

但政策及政治人物卻絲毫不重視這產業呢?

就他認為, 世界唯有法國政治人物能大聲的說他喜歡fashion,

而選民不會因此覺得他/她不夠serious.

英國選民甚至會對於他們覺得過度注重外表的政客扣分.

 

根據他指出, 在幾乎毫無政府補助的情況下,

每年消費者(我想是英國消費者及在英國消費的旅客), 花460億英鎊在衣服跟鞋子上.

高階服飾在英國是個四億五千鎊的產業!

流行產業所雇用的人是全英國第二多的產業(第一是政府嗎? i don't know)

光倫敦fashion week一週, 就為倫敦賺進兩千萬英鎊, 並吸引值一億英鎊的下單.

 

這更別說世界許多有名的服裝設計師和品牌,

不是是英國人, 受教於英國, 就是based在英國.

Stella McCartney, John Glliano, Christopher Biley,

Vivienne Westwood, Sir Paul Smith... you name it.

來到結尾, 他指出英國的fashion在全世界都受到相當的重視,

而也是英國政治人物停止對流行感到難為情的時候了...

 

當然, 他的論點我並不是每個都同意,

但主要讓我省思的是, 我相信台灣也是有其文化創意產業是值得驕傲的,

可是這到底是什麼呢? 那政府除了錦上添花外, 又有什麼樣的措施呢?

(或許有, 但我想應該可以做的更好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keyat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