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F0104.JPG 

在飛往義大利的途中, 買了本Newsweek來看. 中間有篇文有切身關係而引起了我的興趣.

自97年代布萊爾政府上台後, 將高中升大學的比例拉高至近50%(1998當年, 329000學生進入大學; 2008年592000人).

這本意是給勞工子女更多的教育機會, 但經過了10年後, 成效雖有卻不彰.

國會中監督大學的委員長就說"We have driven the train ver fast- and it's hit the buffers'

(我們將[教育]列車開的太快了, 現在進入緩衝區了)

另外也有許多政治人物敢開始發言, 認為大學教育並不適合每個人.

 

剛好今年不景氣可以看到風向著轉變. 由於政府預算縮減. 導致五萬名學生無法進入大學.

起初的壓力導致政府提供獎學金給當中的一萬名, 可是剩下的四萬多名學子, 卻也沒有什麼人替他發聲.

更糟的是, 勞工與弱勢族群依然沒有受到太多的福利, 為他們敞開大門的多半是後段學校.

而在經費有限下, 他們的輟學率一直居高不下...

以牛津為反例, 學生組成45%來自私立高中. 而全英的私立高中僅教育7%的高中生.

 

公眾也開始懷疑高爾夫管理或烹調技術是否真的是大學學位, 這些是否是浪費資源?

老師方面也開始發聲認為今天的研究所, 已降格為大學; 大學則成為高中與大學的銜接課程.

老師們的不滿在於, 學生人數大量增加, 同期老師人數卻僅成長一些, 造成教學品質下降...

 

最糟的是, 學生也不滿意. 由於大學開始收學費(英國以前不用繳大學學費). 所以許多學生認為自己是"顧客"而不是學生.

當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 且人數越來越擁擠時, 他們的不滿也就越來越高升.

近年來, Manchester U和Bristol U都有大量憤怒的學生跟學校進行激烈的抗議.

 

何時人們能夠看清繼續追求50%的入學率是否合理?

認清英國僅有9百萬個大學畢業生的工作, 卻有超過1千萬名大學生?

有14%的所謂畢業生, 在畢業五年後都無法找到"大學生"級等的工作?

 

身為大學教育中的工作者, 而且曾是廣開大學之門的受益者,

我一直認為大學教育應是有教無類的, 尤其自己是進大學後才搞清楚自己想念書, 大三才稍微開竅),

但同時, 也必須承認來的人多少要有點心在這...

如果是抱著不正確的心態/期待, (如我有繳錢, 老師有義務讓我畢業/過的心態)...

那我想你的大學經驗可能會打點折扣, 對你自身也不會有太大的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onkeyatu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